距第十屆中國國際(武漢)園林博覽會開幕僅剩18天,園博園內各景區、景點基本已露出完整模樣。而作為本屆園博會舉辦地——湖北省,自然要拿出最優秀的作品展現給海內外游客,讓大家從一萬多平米、17個分展園中領略秀美湖北的魅力。
從園博園南入口入園后往右走,可以看到楚風漢韻濃郁的17個湖北省展園,其中包括湖北園(又名楚風漢韻園),以及16個市州展園。湖北園位于園博園楚水南部半島的一處山坡上,占地面積約1.5萬平方米,是園博園內面積最大的展園。“楚風漢韻園”處于全園南北景觀軸線上,北臨楚水,南接入口廣場。該園由湖北省和武漢市共建,規劃了三大景區:求索漫道體驗區、荊楚山林游賞區和靈秀湖北觀演區。
園內最引人注目的,是立于小山頂部的香濤閣。這座建筑高20米,鋼鐵骨架,玻璃屋頂。順著盤旋的樓梯爬上閣頂,可眺望全園美景。香濤閣為紀念張之洞督鄂時對湖北的貢獻而建,因張之洞號香濤老人,故而取名。
香濤閣下有一條特色小徑,與山腳園路相連。小徑旁立有數十個長方體石礅,每個石礅上,都像印章一樣反刻著“楊”、“許”、“楚”等文字。設計師楊麟介紹,這是為了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畢昇活字印刷術。北宋時期的畢昇,據傳也是湖北英山人,他發明了活字印刷術,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。石礅上反刻的文字,都是古代楚國的大姓。
香濤閣下,有一條峽谷步道,名叫“求索道”。道路用卵石鋪成,兩側巖石壁立,寓意楚人篳路藍縷。道路中部巖石凹陷處,建有一座用不銹鋼鏡面材料做成的亭子,亭身可反射周圍巖石、花木等景觀,乍看像一座隱形亭。楊麟介紹,游客在亭內歇息時,可觀賞溪中的小魚。亭上藏有噴霧裝置,當霧水噴出時,亭中人恍如置身仙境。
記者汪健 通訊員趙旋 鄧鵬飛
日前,作為湖北園16個市州展園中面積最大的襄陽園已通過驗收,該園占地2600平方米,主打“漢水文化”,通過雕塑、字畫、樓閣等,將米芾、三國、漢門、峴山等襄陽歷史上著名人文、建筑在漢復原。
據悉,襄陽園今年4月才入場施工,工期不足5個月,而展園工程包括古建、園建、水景、置石、燈飾、種植等諸多子項目,施工程序環環相扣,工期極為緊張。襄陽當地派來當地建筑隊伍克服施工現場地質復雜、施工期間雨水較多等困難,采用兩班倒的方式,加班加點施工,確保了在時間節點內完成任務。
襄陽為中華腹地,山水名城,古老城墻仍然完好,襄陽園的主題為“漢水文化”,意欲通過歷史名人串聯園中各景,充分展現自身歷史悠久的荊楚文化。園區提煉了本地“山、水、城、洲”城市特色,仿漢水流態建設了入園主游路,將解佩渚、魚梁州等作為綠洲環繞游路之中。仿臨漢門、峴山建設的兩大高地,是整個園區的主體建筑。園內還設有“米芾拜石”“隆中對”景墻、“穿天石”和“襄陽名人錄”等雕塑作品,體現漢水文化和三國文化。
植物方面,選擇突出襄陽市花紫薇和市樹女貞,運用三角楓、香櫞等鄉土樹種。由于開園時為秋季,襄陽展園植被突出秋季景觀,通過樹木高低搭配,形成錯落有致、四季有花的景色。
“漢水文化”勾勒古城人文
與“楚莊王”同游古荊州
湖北園內,同期完成基礎施工的還有宜昌園,作為中國的水電之都,宜昌園著力凸顯“水電之都”和“峽江風情”兩大主題。宜昌園是這次國際園博會82個城市展園中的一個,位于武漢市東西湖區園博會的市州展園片區,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,總投資約560萬元。
全園分為高峽平湖、峽盡天開、峽江步道及三峽人家四個段落。
全園最震撼人心的,就是一座三峽截流石造型的展館。三峽截流石為混凝土澆筑而成的四面體,每個單邊長2.5米,重達23噸,是長江截流時的主要投拋料。仿照截流石建造的宜昌園展館,兩塊“截流石”的單邊長度,是實際使用截流石的2倍。展館內將通過3D視頻,展示宜昌市與水的淵源。
兩塊“截流石”立于幾個水池之上,游玩步道從“截流石”和水池中間穿過,路面全部鋪設三角形地磚,而地磚之間的縫隙,被別出心裁地設計為連通水池的微型水溝。縱橫交織的水溝,使得全園被分割的水景有機相連,靜態的水頓成源頭活水。
在園區的最高點,建有一座全木結構的土家族吊腳樓。游客到此,聽峽江號子、觀土家桑舞、賞花鼓楠管、品山歌謎語,可以感受到濃郁的峽江風情。
有2600多年歷史的古城荊州,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。因此,荊州園將楚文化作為造景靈魂。全園以“楚城、楚臺、楚水、楚王”為核心展示內容。
在荊州園入口廣場,有一座莊王車馬巡游主題銅雕。四匹疾馳的駿馬、豪華的車室,體現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尊貴的身份。現場負責人介紹,按照最初的設計,后面的車座上塑有楚莊王的坐像,但為了讓游客參與互動,設計師修改了設計,特意空出后面的座位,讓游客坐上去“當一把楚莊王”。
荊州園還把荊州古城墻“搬”進園內,建造了一座古色古香的“楚城”作為城樓。楚城下有門洞名叫水門,全園水系流過“水門”后形成循環。
走進荊門園,觸目都是與農耕文明相關的特色景觀。數千年前,古人類在當地創造的屈家嶺農耕文化,上個世紀50年代被發現后,荊門便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農谷之源。
在全園腹地,立有一只造型獨特的淘雙腹鼎雕塑,其背景是精雕細刻的“華夏谷源”浮雕景墻,展示了古人篳路藍縷、刀耕火種開創農耕文明的歷程。在園內東側,有一條極具特色的步道:24節氣園路。這條長約50米的園路,有3段是玻璃路面,透過玻璃可以看見地下埋藏的各種古代陶罐。這些陶罐就是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、灰陶的仿制品。
緊鄰步道的是一長溜水墨梯田,田內種植的棉花已開花結蕾。向日葵也綻開了圓圓的花盤。在水面設置的一排石墩,可供游客通行,這些石墩都是來自農村的石磨。